【东大新闻网】机械学院:深化高水平实践育人体系 培养机械类拔尖创新人才

发布时间:2025-06-27浏览次数:10

333体育平台app紧紧围绕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和培育机械类拔尖创新人才的核心目标,主动适应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积极推动育人理念从知识传授向综合能力培养转变,系统提出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重、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并重、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并重、物理实验与虚拟实验并重”的先进教学理念,着力构建知识、能力与素质协同发展的培养体系,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时代适应性和创新引领力。

坚持思想引领,打造匠心机械文化品牌。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秉持“培德育智、树人为公”的育人理念,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教育教学事业高质量发展。学院深入挖掘院史中的奋斗历程,打造“闻智”讲坛文化品牌,聚焦“匠心机械”持续推进文化育人与典型引领,邀请优秀校友和行业专家开展专题讲座,打造“匠心大讲堂”系列活动。积极选树在专业学习和实践创新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典型,开展“匠心典范”院长表彰,营造崇尚匠心、追求卓越的浓厚育人氛围,使匠心精神在学生心中深深扎根。近三年来,学院工程图学党支部获评辽宁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教授巩亚东荣获辽宁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闻邦椿院士被授予“辽宁最美老党员”等荣誉。

强化内涵建设,夯实一流专业发展根基。学院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对标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标准、教学质量标准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持续强化专业内涵建设。修订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及课程体系之间的逻辑关系,规范构建课程关系矩阵,提升培养方案的科学性与指导性。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学院注重系统设计与内涵提升,融合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元素,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入教学全过程。积极开展与国际知名高校的合作,拓展学生国际视野,逐步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学院持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的年龄、职称和学缘结构,强化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的制度要求,逐步打造以高级职称教师为主、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业教学团队。依托高水平师资,学院不断推动课程与教材建设,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努力打造五类“金课”——理论课程、实验课程、实践课程、在线课程和混合式课程,切实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完善实践平台,推进高水平实训中心建设。为深入推进高水平实践实训教育,学院持续加快本科教育教学实践实训中心建设步伐。近年来,学院陆续购置数控加工中心、线切割机床、数控刀架拆装与控制综合实验台等高端实验实训设备,不断提升实训平台的技术水平与保障能力。围绕机械类创新型、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需求,学院新设数控机床技术参数检测、工件加工质量检测、典型零件数控编程与加工等32项实践实训与创新训练项目,有效支撑了人才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的培养。学院大力推进“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重点打造“机械装备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形成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依托该平台,面向本科生开设涵盖高档数控机床、全断面掘进机、航空航天装备、冶金成套设备等大型复杂机械的虚拟样机设计开发、装配与功能仿真、加工仿真分析、实验与测量仿真、虚拟驾驶与操作、数控与PLC编程等多个模块的虚拟实验课程,有效提升教学的沉浸感与实践深度,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复杂机械结构的工作原理、制造装配工艺和操作流程,持续激发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全面促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

深化实践体系改革,强化能力导向育人。紧扣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任务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达成要求,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需求,系统推进机械工程实践实训项目与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建设,着力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与创新能力培养水平。持续强化工程实践教学,依托国家级、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实习教学基地,组织学生深入企业一线,参与真实生产过程,切实提升工程应用能力。学院建立由专业导师、职业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组成的“三导师”联合培养机制,推动校企协同育人,系统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与实践创新能力。坚持“以目标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全面推进机械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与双创教育的深度融合。深入融合专业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学院不断探索“机械工程+双创”教育模式。通过完善组织制度与监督反馈机制,依托工科实验班与创新创业团队,构建全过程、全方位、互动式、体验型的创新教育与实践平台,覆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成果孵化及转化全链条。